生鲜电商之困:“烧”不出来的效率和成本

发表于 2017-04-19 15:21:02

    2015年,线下水果超市果多美CEO张云根,敏锐地察觉到了生鲜电商的来势汹汹。

    在他的记忆中,一米鲜、爱鲜蜂等生鲜电商几乎只用了半个月,就疯狂地席卷了整个北京城。果多美创立六年来所积累的销售规模,在短短几个月内,就被这些新兴企业一举破掉。更令张云根有些隐隐担忧的是,其背后的推手——资本,不在乎盈利,只求在短时间内把市场铺开。背后撬动千亿资金的疯狂,让实体店难以望其项背。

    但没想到,在随后的一年里,生鲜电商却陷入了有史以来的最低谷。年初,著名电商人士鲁振旺发表《放弃生鲜电商,很艰难,但我还能怎么做?》一文;3月生鲜电商美味七七倒闭;7月爱鲜蜂裁员收缩……来自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的一组数据显示: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,只有1%实现了盈利,4%持平,88%亏损,剩下的7%是巨额亏损。

   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果多美仅在2017年1月份,便创造了2016年全年利润的70%。不仅如此,其母公司百果园集团还一举收购了生鲜电商一米鲜。

    被誉为“线上最后一片蓝海”的生鲜领域,怎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?

    B2B果乐乐创始人陈功伟一语道破:与传统渠道相比,生鲜电商中间所经过的流通环节和迁移成本,一个都不会减少,反而还多出了几项额外的成本!

    冷静下来的生鲜电商,在新零售的趋势下,出路究竟在哪儿?

    “产地直采”的误区

    生鲜电商陷入的艰难境地,其个中滋味,恐怕只有在里面摸爬滚打的人,才能道出一二。

    和陈功伟有着类似感受的,还有前沱沱工社CEO杜非。“你以为真能把供应链从七个变为两个?当年沱沱工社做原产地直采,后来扛不住了!即使在原产地选完之后,怎么运出来?不是批量化,仍然需要依靠传统的小规模方式来运作。该少的环节一个都不能少!”原产地直采的试错,让杜非对生鲜电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。

    而陈功伟曾仔细算过一笔账:

    以河北保定的水蜜桃为例,从凌晨4点开始采摘,下午2点采摘完毕发车,如果走传统渠道,这批水蜜桃在当天晚上到达新发地,第二天一早便能送到北京各个超市、农贸市场。如果是生鲜电商,同样一批水蜜桃,送到北京后入库、拍照上传、推广,真正产生订单的时间可能在第二天上午,然后经过分拣、到达分仓时已经是中午12点。用户最早能收到商品的时间是当天下午。可见在效率上,生鲜电商并不占优势。

    事实上,果多美早就已经发现了这个“秘密”,抛弃产地直采,而直接通过经销商组织货源。在张云根看来,除了效率之外,常年采购水果的经销商比超市采购更懂选品。这种做法不仅缩短了时间,同时不需要仓库,省去建仓成本,而且更能适应小规模快速采购的需求。

    虽然“产地直采”看起来是大家都争的香饽饽。但事实上,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。

    生鲜电商的四个成本

    不仅如此,低效率的背后,反而生鲜电商需要承担额外的成本。“你看那些生鲜电商,都在仓库里提着篮子跑,一会儿这边拿些肉,那边拿些鸡蛋,但是要放在超市呢?就是消费者自己来完成。”陈功伟反复提到这个细节。

    他认真研究过,生鲜电商与传统渠道相比,多出四个成本。

    第一,推广成本

    陈功伟此前做过互联网广告,那时候他就发现,在所有行业中,订单转化率最高的是服装业5%,最低的是生鲜0.2%。这就意味着,生鲜的推广成本是服装的25倍!

    为什么生鲜的线上转化率如此之低?在他看来,首先,线下生鲜发展充分。在国家政策扶持下,菜市场、农贸市场、超市等遍布居民社区。果乐乐所在的新发地批发市场,每天有四万辆运输车进出于此。其次,生鲜的消费需求天然存在,本身不需要外界推动,且受到经济周期影响并不明显。

    第二,仓库成本

    “有一个错误的选手,把大家都带到坑里了。”陈功伟指的是京东。在他看来,京东大规模建仓的模式并不适用于生鲜行业。

    生鲜行业其特殊性在于:首先,农产品是高速流通的行业,通常来说一天一周转,基本是“零库存”。所以,在传统渠道没有“仓储”这一说。经销商长年累月沉淀下来的经验,已经能够保证货品基本实现供需平衡。其次,生鲜强调高周转率而非采购数量和规模。农产品的特殊性,在于产量的不确定性,且损耗高。最后,冷库成本高。陈功伟算过,每一平方米冷库的成本比写字楼要高。这都决定了大规模建仓在生鲜领域行不通。

    第三,包装成本

    所有的生鲜电商,发物流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包装。但是在超市、水果蔬菜店只需要一个塑料袋。以最小的七号邮政纸箱为例,其成本价在三元左右。有一个著名生鲜电商就曾为此吃过亏。此前,某种水果是按10公斤/箱、单价200元销售的。后来,随着用户量的增加,他们希望通过降低客单价,提高单价来提升整体销售额,于是推出了5公斤/箱、单价148元的产品。

    但后来亏了。究其原因,这种做法无意间使得成本大幅度上升。陈功伟分析,首先是推广成本翻了一倍,以前需要10万人下单,现在需要20万人。其次是物流成本。虽然5公斤和10公斤的包装差别不大,但物流配送从10万次增长到20万次,而单次的成本并不会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。

    第四,人工成本

    人们在逛传统零售店、超市时,通常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商品。但是,在线上,用户只需要点击几次鼠标,就能在家坐等收货。然而,这背后的大量工作实际上是需要生鲜电商独自去完成的。消费者体验到的前端便利性,通常需要后端付出极大的成本。

    要用户体验,还是要控成本?

    同时,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:在互联网极速膨胀的过去几年里,大家对极致用户体验的追求,成为理所当然。这当然是一种进步。但是,因为资本的推波助澜,尤其是互联网企业,开始兴起一股“烧钱”的妖风。这意味着为了满足用户需求,可以完全忽视成本。商业从来都是在成本和用户价值中寻找平衡点,零售业也正是如此。

    “有时候自己停下来想一想,我们需要那么多便捷的东西吗?为什么一定要今天买东西明天就收到呢?”杜非也开始在反思这个问题。反观多少生鲜电商是因为烧钱太厉害,忽视成本,而活不下去的?

    回头看传统零售,这比线上企业“抠门”得多。在张云根看来,企业除了满足消费者需求之外,更要善于管理消费者需求。“消费者过度的需求可能导致成本的增加”。

    果多美的成本意识,体现其在经营策略上——不让挑,不让尝,目的是以杜绝因客户挑选而造成的不必要损耗。此举被很多人评价为“反人类”,但其带来的好处也十分明显——果多美的损耗率被控制在了1.8,这是什么概念?如果有人能宣称把损耗做到8个点以下,就已经非常了不起。一个250平方米的果多美门店,平均每天会迎接3000客人。其水果类产品的周转率大约为每月28-29次。这意味着,果多美的水果几乎能够实现“日清”。

    但果多美并不是一味的对消费者强势。品质保证是基础,张云根借此希望和消费者达成一种共识:果多美提供的是高品质水果,而不是被挑剩下的。

    在杜非看来,实体店最大的好处是需求聚焦,不像互联网一样提供给人们无限制、无止境的产品和服务。在线下,某一特定地理位置的人群,通常有固定的选择偏好,商家为其提供的产品越多,意味着所付出的成本就越大,互联网企业看似省去了店铺成本,但是每一个多出的页面,每一个点击都意味着成本。“成本高,就意味着利润低。无论对于哪类企业,判断的核心标准是挣钱,先挣一块钱,就说明你找到了持续挣一块钱的方法。”杜非说。

    当然,实体店在节省成本上有其独特优势,无可替代。但是,无论是电商还是实体店,都应该利用其渠道优势,从成本的角度出发,善于管理用户需求,而非一味满足。

    生鲜电商是个伪命题?

    以上诸多事实都印证了一个结论:生鲜电商是个彻底的伪命题。仅从成本上说,因为其行业特殊性,陈功伟几乎给面向C端用户的生鲜电商判了“死刑”,但仍有优化空间。只要具备成本意识,零售的每一个节点其实都有降低成本的方法。

    他给生鲜电商提了几点建议:

    第一,精简包装。例如:要求经销商供货时,就提供简单包装。包装提供者一定是生产方。

    第二,提供有限服务。例如:很多生鲜电商开始自提货服务。

    第三,用工具、系统代替人工。例如:以最近很火的盒马生鲜为例,其通过技术解放了人力。陈功伟专门去观察过,在盒马鲜生的楼顶上,有一个运送食物的轨道。店员在做商品分拣时,人不动,而轨道根据系统的算法进行移动,例如到A区拿一块肉,到B区取一盒鸡蛋。此外,还有店内专门的自助打包机。当然,亚马逊的无人实体店更酷,可以实现自动结算。

    在意识到生鲜电商存在的诸多问题后,陈功伟另辟蹊径,从上游供应链切入,创立了B2B生鲜电商平台果乐乐,为全国8000家水果店提供货源。果乐乐整合所有订单,集中向驻扎在新发地的上游供应商采购,然后再配送给客户。事实上,果乐乐还是属于一个“二道贩子”。

    对此,杜非的观点是:从业者可以用互联网给农业做加持,提升某一个环节的效率。因为传统零售业存在的很多环节,是经过沉淀和验证的,不会一下子被砍掉。

    而张云根带领的果多美,在经过了一轮生鲜电商的冲击之后,也开始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。果多美历史上的成功之处,恰巧在于其把握了零售业的核心,即高周转率。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,这一制胜法宝的瓶颈开始显现。果多美面临的困境是:单纯追求高周转率,强化高增长,却在一度忽视消费者需求。

    而反观互联网,张云根感叹:“互联网对水果的诠释太充分了!”“互联网把单品做到极致!”2016年,张云根开始有意识强化“好吃”。其后有两个含义:一是借鉴互联网的爆品思维,二是抛弃薄利多销的思路。果多美相继引入了南水梨、澳柑、菠萝蜜。张云根希望消费者来果多美的原因,不是图便宜,而是冲着水果好吃。张云根坚信:真正的新零售,一定不可能是大而全的,而是相对专业、精致、便利的。

    而如今,杜非也已经有了新的事业百诚源——致力于解决农产品上行问题,挖掘、塑造、推广各区县的优秀农产品。他好像并不担心生鲜电商当前陷入的困境,“事实上,这些年互联网人才和传统零售业对对方的学习了解都在增强,由此产生的敬畏感会加速线上线下的融合。”

  • 上一篇 : 生鲜电商O2O模式之争 线... 下一篇 : 资本追捧并不代表 生鲜... 分享